如何在简历中弥补劣势

如何在简历中弥补劣势

  俗话说:人无完人。对于应届生来说,缺乏相关工作经验更是求职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对于一些同学来说还存在着一些我们俗称“硬伤”的劣势,例如:学习成绩不够好、缺少公司实习经历、应聘的职位与专业不相关、缺少英语证书、学校没有名气等等。那么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我们该如何来调整自己的简历,让HR看到我们的优点呢?实际上,我们可以借用中国传统拳法——太极拳里的一个招式“借力打力”来“修饰”我们的简历,在保持简历真实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展示我们的优势,淡化我们的劣势。以下详细分析如何规避各种硬伤和劣势。

一、学习成绩不好

  首先明确一点,大多数公司在招聘应届生的时候,学习成绩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考核指标,但不是决定性的。因为多数公司更看重的是应届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学习成绩好只能说明应聘者在学习课堂知识方面有独特的方法,并不能说明其他能力也很优秀,高分低能的大有人在。

  学习成绩的“好”与“不好”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公司对于成绩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是应聘Google、玛氏、波士顿咨询公司等这样的知名外企,在学习成绩方面是一定要突出的,而制造业内的公司则相对没有那么高。另外,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公司,例如IT类公司,更看重相关课程的成绩,而不是总的成绩。

  如果你的学习成绩一般,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准备简历:

  (1)突出相关的、高分的课程。

  建议将“相关的”、“相对高分的”课程写到你的简历里面去,而“不相关的”、“相对低分的”的课程从简历中删除。例如:某管理学专业本科生应聘财务会计类职位,其总成绩并不突出,在教育背景中选择列出相关的高分课程,如下:

  教育背景

  2005.09-2009.07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管理学本科

  主修课程:初级财务会计(95/100)、企业财务报表分析(92/100)、国际金融概论(90/100)

  (2)突出实习兼职、社团或学生会经历如果学习成绩不是很好,那么建议突出相关的实践活动。因为“理论”与“实践”通常不可能总是“两全其美”的。而通过实践经历来证明综合素质,大多数情况下比突出成绩更有效。

  二、缺少公司实习经历

  对于一些同学来说,不缺少公司实习经历,缺少的是与应聘职位或行业相关的实习经验;而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除了学校的经历以外,没有任何公司的实习经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弥补没有公司实习经验的劣势:

(1)     突出社团、学生会等实践活动。

我们可以将在学校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工作经历、实习经历来描述。因为如果在学校担任过社团、学生会等干部,有独立或带领团队合作安排社团活动的经历的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同样代表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企业看重的能力。不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每项社团经历对求职者都有帮助,也不是每一次的校内活动都有正面的意义,建议大家在处理这个部分的时候要根据应聘的职位和公司慎重地进行选择和调整。

  例如:某同学只有学校的社会实践经历,没有公司实习经历,应聘的是市场营销类职位,其简历中的社会实践描述如下:

  社会实践

  2007.06-2008.09××××大学外语学院学生会主席

负责学生会统筹管理工作,招纳新会员;

  策划并组织“与未来有约”校园职业规划系列活动;

邀请了创智赢家精英会、CASIO、三菱、住友、创价咨询、向阳职业规划、知名国际会议口译译员等10家公司走入校园,有700多名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负责学生会与联想集团合作举办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

  2006.09-2007.06××××大学外语学院外联部部长

  带领外联部6名成员,通过电话、上门走访企业等方式为学生活动争取企业赞助;

  成功邀请易网咨询公司、梅特林口译公司、数码广场等公司赞助团学活动;

  任职期间累计争取到的企业赞助金额达50000多元。

  2005.09-2006.09××××大学社团联合会宣传部部长

  负责大型活动在校园的前期宣传;

  制作海报、传单、横幅,并通过校园网和论坛的线上宣传方式,为各类社团活动进行宣传,扩大各类活动的校园影响力;

  策划、组织各类社团活动的新闻稿撰写;

  为毕业生晚会、迎新晚会等大型校园活动进行场地和舞美设计。

  在这个同学的校园实践活动中,还有以下的实践经历:

  2006年2月,组织了“重视被忽视的”药品安全宣传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2005年12月,担任“21世纪杯”第三届全国中学生英语口语竞赛志愿者。

  因为与应聘的职位相关程度不大,且在这两项实践经历中并没有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从简历中删除。

  (2)强调个人技能、培训经历、快速学习能力。

  你应该强调你已掌握的知识、工具,或参加的培训经历,并同时以真实、详细的例子来证明自己具有的极强的学习能力,能够有效地弥补你所欠缺的工作、实习经验。例如:你可以将论文中应用的研究方法、所使用的软件等作为〖JP+2〗个人技能及经验的证明,如前介绍的项目经历的写法;如果有与应聘职位相关的培训经历,更要强调显示,例如在“关键词说话”一节中提到的例子,某同学应聘财务助理,职位说明中要求应聘者能熟练操作财务管理软件,该同学的大学课程中有学习用友软件的课程,他就将此课程作为培训经历来重点描述,向HR强调自己的个人技能及快速学习能力:

  培训经历

  用友软件培训江西财经大学南昌2009.03-2009.06

  掌握用友软件中总账处理系统、UFO报表系统、现金流量表系统、应收款与应付款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薪资管理系统、存货核算系统等功能的应用;

  培训结业成绩在32人的培训班中排名第4。

  (3)勤能补“拙”。

  你可以在简历的工作技能部分强调“勤奋苦干”,同时,你也可以表达接受困难条件的意愿,例如“愿意在周末和晚上加班”或“能够接受出差或外派”,也许这样就能为你获取工作的机会。

  三、应聘的职位与专业不相关

  也许你是一个机械专业的学生,但是你的计算机编程能力很强,大学在读期间做了很多与编程相关的项目或者实习;也许你学的是电子商务专业,但是却自学了财务管理的课程……实际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应届生所找的工作与自己所读的专业并不相关。因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放宽了对专业的限制,甚至不限专业,但是一般IT技术类的岗位还是要求专业对口。如果是跨专业求职,那么简历中该如何写?建议大家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1)突出双学位/辅修专业/选修课程。

  虽然有些职业对专业性要求不强,但如果学生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背景,自然在求职中能更胜一筹。现在很多大学都开设了辅修专业课程,这对跨专业的学生应聘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准备跨专业求职的同学,有必要尽早规划就业取向,在专业课以外选修或辅修相关课程。

  (2)突出外语能力、个人技能。

  在跨专业求职中,工作能力是最重要的考量,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与职位相关的专业技能、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等都是简历中应该突出的亮点。

  (3)突出实习、社会实践经历。

  如果能够及早洞察自己未来求职要面临跨专业的问题,那么平时就应该多参与相关的实习及社会实践,用实践经历来说话。

  四、英语缺少证书

  大多数企业招聘应届生,对于英语的要求至少为英语四级通过。有些企业要求更高一些,要求通过英语六级。对于外企来说,英语是工作环境中可能经常要用到的语言,所以如果你是应聘外企,相关的英语证书是必需的。但如果你只有一张四级证,而实际的英文口语水平还不错,这个时候你可以借实习经验让HR们推断出你的英语能力。比如,你想说自己英语口语能力强,如果在实习经历里面的某项中有一句话叫“工作语言为英语”,说服力也很强。

  如果你四级未通过,那么应该抓紧时间复习,争取早日通过。在此之前不应沮丧,应该比别人更加积极地去寻找就业机会,因为还是有很多企业的职位对于英语水平要求并不严格,更关注的是你实际处理问题及动手的能力。

  五、学校没有名气

  如果你是毕业于非985、非211的普通高校,那么在简历中你可以强调你参加的校内、校外的实践活动及实习经历,或者参加过这样那样的培训计划,或者拥有的技能、证书等,不要因为就读的是普通学校就自卑或怀疑自己,而要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积极去争取属于自己的职位。

  在每年招聘应届生的企业中,倾向招聘名校毕业生的企业只占少数,大多数企业看重的是求职者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因为就算名校毕业的也有庸才,非名校毕业的也有精英。所以,在求职战场中,你不能输在自信心上。

  以下是一位从事了5年人力资源工作的HR写给应届生的话,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启发:

  今天校园招聘会上的面试,我给排队的每个学生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

  有一个学生,本来我觉得不错,她只用一页的简历,就表达了她的优势和特点,当我决定招她的时候,习惯地问她下学期还有没有课,看过她的简历后,却发现看不到她的学校名字,我问她:“为什么没写学校名?”,这个学生支支吾吾回答:“因为……我的学校不怎么样……”。即便如此,我还是问了她的学校,然后拿起笔,在她的简历中帮她写下她的母校,然后在她眼前竖起简历:“有没有写错?”她回答“没有。”

  我今天对所有留下的简历,只是做一个动作(在认为特别适合的,打钩)。这是我唯一在上面写字的简历,我不知道她明不明白,我是在告诉她什么。她的做法令我对她的印象大打折扣。

  不要不敢说出和写下你毕业的学校,无论它是如何的差,你是从那里走出来的,因为我绝对不会要这样的人:看到他父母的时候,因为他们的背景不好而不敢认他们;或者有一天离开我的公司,去到一个更大的公司面试的时候,不好意思说我是来自一个不是500强的公司。对公司来说,你的价值和价值观,决定了一切。